爱在心底
主标题:吴氏家人祭祀延陵季子诞辰2600周年
副标题:在先祖厚德宝库取金钥匙打开致富门
正文:公元2025年5月15日,初夏时节。
江阴,这座从远古载着厚重吴文化走来的城市,迎来了全国各地吴氏后人匆匆脚步,汇集一堂,隆重纪念延陵季子诞辰2600周年,祭祀大典氛围浓烈,凸现出吴文化的生生不息与传承。这几乎是天下吴姓人的家事,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又一次展现。
至德黔吴交流会,得到吴传雄秘书长的信任,在吴光才会长的带领下,与赤吴会家人们同行,我们参加了纪念延陵季子诞辰2600周年祭祀大典活动,深深感到作为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吴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长河中奔腾不息的魅力与华夏历史的厚重。
这次祭祀盛典举办的非常成功,触及灵魂,让人从季札公品质中修正人生的方向,厚德载物。
借此机会,至德黔吴交流会感谢主办单位并江阴市季札文化研究会并吴建明会长、吴向阳常务会长、吴扬尘秘书长等为活动圆满辛勤工作付出心血的每一位吴家人。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有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金钱观、以及生存法则,为什么要去祭祀一位2600多年的季札先祖呢?我们静下来想一想,2600多年前的延陵季子的行为准则今天仍然很珍贵!
延陵季子名叫季札,是春秋时期的吴国人,他是吴王寿梦最小的儿子。
当时,季札的家族在吴国享有很高的声望,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季札从小耳濡目染,学习了许多关于商业和管理的知识,凭借聪明才智在商界游刃有余,懂得运用财富并将其转化为影响力,为自己和家族赢得了更大的声誉。
吴王寿梦因季札聪慧好学,少年即有贤名,想打破“立长”惯例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札认为“废长立少”有违礼制,不肯接受。寿梦去世后,长子诸樊继位,治丧三年结束后要让位给季札,季札以曹国公子臧义不受位为例推辞。诸樊在世时嘱咐弟弟余祭、余眛兄终弟及,最终把王位传给季札。诸樊死后,余祭接位。季札前后多次让国,故此有“三让”的美称。
余祭四年,即公元前544年。季札受吴王余祭之命,出访中原鲁国、齐国、郑国、卫国、晋国等国,向中原诸国展示吴地的精神风貌,改变了中原诸国视吴国为蛮夷之邦的固有印象,为吴国成就政治霸业做了重要的文化铺垫。
据说,季札有一次在朝堂上与齐国的国君见面,齐王让手下侍卫拦住季札的车马故意刁难他,季札不慌不忙吟诗“车马虽多,不如一心”,不仅显示了风度,更传达出内心的智慧与坚定才是最珍贵财富的道理,让齐王和在场的人对他刮目相看。
季札智慧超众,当年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向季札请教治国之道,季札以自己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例,告诉他“治国如经营,需得权衡利弊,方能安邦”,得到孔子的高度称赞。
季札出使有一次途经徐国,看出徐国国君对自己佩剑的喜爱,但因身负使命无法赠送,便打算完成使命后再送。等他返回时徐君已去世,季札为践行承诺,把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他这种重友诚信的行为一直被人们称颂。
季札的故事也许不是故事,是一个人的才能、人品、公心、众富的行动表现。季札被封在延陵,因此号为延陵季子,是江浙延陵郡季姓始祖。他的事迹和品德为后世所传颂,“延陵挂剑”的故事成为重诺守信的象征,还被作为许多艺术品、工艺品的表现题材,如安徽马鞍山东吴右军师左大司马朱然墓出土的“季札挂剑图漆盘”就描绘了这段故事。
我们深深领会到,季札先祖生活在距今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按理说,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但他以贤德、博学、守礼著称,其“让国”的高风亮节体现了谦逊、礼让的传统美德,“观乐”展现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力。祭祀季札,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季札的高尚品德和行为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榜样。祭祀活动是一个生动的道德教育课堂,通过纪念季札,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
另一层深度开展祭祀季札先祖,对吴姓人增强寻根溯源与家族认同,通过参与祭祀,吴姓人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家族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明确自己在家族谱系中的位置,增强对家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家族认同能够凝聚吴姓族人的情感,促进家族内部的团结和互助。
吴姓宗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和价值观,这些文化和价值观往往与先祖季札的品德和精神紧密相连,传递家族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使家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活动中,吴姓人可以分享各自的生活经验、事业发展情况,开展商业合作、文化交流等活动,这有助于拓展人脉资源,促进吴姓群体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参加祭祀活动,在哪种浓厚的氛围中接受灵魂洗礼、眼前豁然开朗、思想开窍,清除人生旅途中的盲点、黑洞,传承先祖人品精髓:贤德、博学、守礼、谦逊、礼让、观乐,人生大步向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