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江阴归来,担纲院长使命,从绝望中崛起,为家乡倾力奉献!

江阴 更新于:2025-05-17 22:06
  • 风风雨雨六0后
    俞敏洪突然回江阴当院长!一句话让全网泪目:我为家乡,全力以赴!

    谁能想到,那个把“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写进校训的俞敏洪,今天在江阴国乐岛的阳光下,红着眼眶说出五个字:“我全力以赴!”



    5月17日,“5·19中国旅游日”前夕,第20届徐霞客国际旅游节在江阴国乐岛开幕。当主持人宣布“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受聘为徐霞客文旅学院院长”时,台下掌声响了整整47秒——我数过的,因为镜头里的俞敏洪,喉结动了三次,眼眶慢慢泛起了水光。

    他接过聘书的手有点抖,话筒凑近时,带着点江阴方言的软:“我是江阴人,能为家乡做点事,是我最踏实的幸福。”

    这一幕让我想起三个月前,俞敏洪在直播间卖农产品时说的那句话:“人到中年,最奢侈的不是赚更多钱,是能回头抱抱自己的根。”现在看来,他说的“根”,从来都不是什么虚无的概念——是长江水养大的胃,是《徐霞客游记》翻旧的书角,是每次回江阴都要去吃的那碗刀鱼面。

    [image:

    他在致辞里特意提到:“我大学时读《徐霞客游记》,读到‘不探奇,不知天地之大’,把书往桌上一摔,连夜给家里写信说‘我要去看世界’。”台下有老人笑出声,我却鼻子一酸——这不就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青春吗?总想着“走出去”,却在走得越远时,越想“回来”。

    俞敏洪说,他后来创办新东方,带学生考托福、申名校,本质上也是“带年轻人去看世界”;但现在他想做的,是“带世界来看江阴”。

    这句话像一根针,扎破了成年人的伪装。我们总说“衣锦还乡”是俗套,可当俞敏洪提到要在徐霞客文旅学院开“长江文化研学课”,要带学生重走霞客路,要把江阴的河豚宴、顾山烧饼、长江渔歌变成文旅IP时,我突然懂了:所谓“为家乡做事”,哪有什么宏大叙事?不过是把小时候吃过的甜、看过的景、听过的故事,变成更多人能触摸的温度。



    更戳心的是他说:“我当这个院长,不要虚衔。”

    他当场列了三张清单:第一,新东方的研学资源全开放,让全国学生都能来江阴上“行走的文化课”;第二,联合拈花湾做文旅人才培训,让江阴的导游、民宿老板、非遗手艺人都能有“把故事讲得更动人”的本事;第三,他本人每月至少回江阴两天,“不在办公室喝茶,去田间地头、老街巷弄听真话”。

    这让我想起去年新东方转型直播时,他说“如果卖农产品能让农民多赚两毛,我就搬着椅子坐田埂上播”。现在的他,不过是把“田埂”换成了“江阴的青石板路”,把“农产品”换成了“文化底气”——没变的,是那个从江苏农村走出来的教书匠,骨子里的“实诚”。

    有人可能会说:“俞敏洪这是跨界玩票吧?教育大佬搞文旅,能行吗?”

    我却觉得,这恰恰是他最清醒的选择。就像徐霞客用34年走通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游记》里写“不探奇,不知天地之大”;俞敏洪用30年带学生看世界,现在终于明白:真正的“大”,不在远方,在脚下的土地。



    散场时,我看见有位白发奶奶挤到台前,拍了拍俞敏洪的胳膊:“小俞啊,你小时候在我家豆腐摊吃过豆浆粢饭的,现在能回来帮家乡,我们高兴!”俞敏洪弯腰握住她的手,笑得像个孩子:“阿婆,等学院开学,我带您去给学生们讲老江阴的故事,您看行不?”

    那一刻,阳光正好洒在“徐霞客文旅学院”的匾额上。我突然想起《徐霞客游记》的结尾:“不探奇,不知天地之大;不爱乡,不知归处之暖。”

    所谓“成功”,从来不是向外征服多少世界;而是走了那么远后,还能弯下腰,把家乡的一草一木,捧到更多人面前。

    俞敏洪的“全力以赴”,不是什么商业版图的扩张,是一个游子终于读懂了“根”的重量——他在用行动告诉我们:

    真正的“有本事”,是你飞得再高,也愿意为家乡的一片云、一碗面、一段故事,停下脚步,弯下腰,搭把手。

    所以,如果你问我:“俞敏洪当这个文旅学院院长,值吗?”

    我会说:“值。因为他不仅在为江阴种文化的种子,也在给所有中年人、所有游子,种了一颗‘回家’的勇气。”

    毕竟,这世上最动人的“全力以赴”,从来不是为了自己更耀眼;而是为了让生你养你的地方,更耀眼。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