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江阴、靖江三地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江阴 更新于:2025-01-13 03:41
  • 瞎操心3

    常州、江阴、靖江三地都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部,同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它们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1. "常州": - 常州历史悠久,其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延陵”,是吴国的属地。 - 汉代时期,常州开始设立郡县,名为“毗陵”。 - 隋唐时期,常州成为江南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 宋元明清时期,常州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 "江阴": - 江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属于吴国。 - 秦汉时期,江阴地区属于会稽郡。 - 隋唐时期,江阴成为江南重要的港口城市。 - 宋元明清时期,江阴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3. "靖江": - 靖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属于吴国。 - 隋唐时期,靖江地区开始设立县治。 - 宋元明清时期,靖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三地的历史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地理位置":常州、江阴、靖江三地都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相近,便于经济文化交流。 - "历史文化":三地都拥有悠久的历史,都曾是古代江南地区

    举报
  • 散人1985

    先从历史脉络来看:

    常州

    常州是一座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龙城等名称。

    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延陵

    汉高帝五年(前202)改称毗陵

    西晋太康二年(281),毗陵郡,辖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无锡7县

    南齐永泰元年(498)为晋陵,辖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无锡、海虞、海阳。

    隋文帝九年(589),废晋陵置常州,郡治移至常熟,辖晋陵、无锡、义兴、江阴、常熟

    唐武德七年(624),郡治移回武进,常熟划归吴郡,辖晋陵、武进、义兴、江阴

    元世祖十四年(1277)改置常州路,辖晋陵、武进、宜兴、无锡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改常州路为长春府,辖武进、无锡、宜兴、江阴4县

    明永乐七年(1409年),改长春府为常州府,辖县增靖江(成化十五年从江阴分出),计5县

    清雍正四年(1726),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8县,史称“八邑名都”

    民国元年(1912),辛亥革命后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属江苏省

    民国二年(1913)至民国十六年(1927)属于苏常道

    自此,老建制解体

    江阴

    江阴历史1739年,曾有暨阳、澄江、芙蓉城等别名

    汉高帝五年(前202)为毗陵县暨阳乡

    西晋太康二年(281)置暨阳县,为建县之始,建立之初辖境约为今江阴市、张家港主城区、靖江市三地面积之和

    南朝梁绍泰元年(555)置江阴郡

    隋文帝九年(589)重置江阴县,属苏州

    唐武德九年(626)江阴县改隶江南道-江南东道-常州

    南唐,置江阴军(937-990)

    北宋淳化元年(990)江阴为江阴县,属两浙路常州

    北宋淳化三年(993)复置江阴军

    熙宁四年(1071),为江阴县

    南宋时期(1127-1157,1161-1277),为江阴军

    元至元十四年(1277),江阴路总管府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降为江阴州,属常州路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为江阴县,属常州府

    明朝初年,江阴、武进、无锡、宜兴四县属常州府

    明成化十五年(1471),应天巡抚滕昭上书朝廷,以“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足称重镇”为由奏分江阴之马驮沙,成化帝同意设县,置靖江县。

    清朝,江阴县与靖江县、无锡县(金匮县)、宜兴县(荆溪县)、武进县(阳湖县)五县(或八县)同属于江苏省常州府

    1949年4月23日,属苏南行署常州专区

    1953年改属苏州地区

    1962年,沙洲县成立(江阴东部分出一部分与常熟西北部的一部分组成新的城市沙洲县)。江阴县与沙洲县、无锡县、常熟县等同属苏州地区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改属无锡市行政代管

    靖江

    靖江建县历史549年,曾有马驮沙,又名骥沙、骥江、骥渚、马洲、牧城、阴沙、牧马大沙等别名

    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前成陆,属于延陵县暨阳乡。设吴国毗陵典农校尉(二级政区)

    吴赤乌二年(239)为吴王孙权牧马之洲,属毗陵郡

    晋太康二年(281),属毗陵郡暨阳县(今江阴市)

    宋朝,为江阴军的阴沙

    元代属江阴州

    明洪武二年(1369)全隶江阴

    明成化七年(1471),以“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足称重镇”为由奏分江阴之马驮沙,为祈盼马驮沙从此河清海晏,安宁太平,成化帝同意设县,赐名靖江。“靖”,安定太平;“江”,江边城邑

    明崇祯七年(1634),靖江、泰兴两地民众为争夺土地,双方械斗,颇多伤亡,闹到南直隶。省道台立即召集常州府、扬州府有关官员,会同靖、泰两县县令,至实地勘察,决定两县以北江故道为界

    明清两朝,靖江隶常州府

    19131927年隶苏常道

    1949年1月28日,靖江解放。属于杨泰专区

    1983年3月由扬州市代管

    1996年7月19日,泰州设立,代管靖江

    从常州开始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至明成化十五年(1471),靖江属于江阴,江阴建县的1700多年里334年升为了郡、州、军、府治,其余大部分时间为常州管辖

    从明成化十五年(1471)至民国初年(1912),靖江与江阴两县同属常州府

    民国二年(1913)至民国十六年(1927)三地均属于苏常道

    如今,老的常府八县,武进、阳湖合并了,无锡、金匮合并了,宜兴、荆溪合并了。唯独江阴与靖江依然属于分开状态。常州府分成了现在常州(武进)、无锡(无锡、江阴、宜兴)、苏州(张家港)、泰州(靖江)四地,真的让人咂舌。

    三地共饮一江水,同唱一台戏,语言习俗相通,文脉相连,名人辈出。

    三地历史与文脉渊源流长。

    就拿靖江来说,靖江历史至今与三泰地区格格不入,毫无归属感。不管是饮食习惯,还是请的路头菩萨都是毗陵有而三泰无。同样的还有国家级非遗《靖江宝卷》、江苏省非遗《常州宝卷》、《江阴宣卷》也是同出一源。从饮食习惯、风俗、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均可以看出。

    归根结底,文化才是一个地方的根基,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才是真正的老乡。


    举报
  • 4通8达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